山推工程机械车间
·本报记者 曹俐 刘菲
随着宁德时代(山东时代新能源产业基地)、山东华付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等一批投资过百亿元、过五十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以“新能源”“大算力”“数字化”“智能制造”等为标签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济宁加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制造强市”战略首位度,着力推动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演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集聚新质生产力新优势,进一步加速相关行业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2023年,我市推动1029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11家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600亿元、增长20%。
能源向“新”
绿色转型打造全产业链
在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品库内,一排排等待交付的“LE59-X2”型纯电装载机整齐排列。经过数次迭代,该系列产品凭借安静高效、运营成本低廉等优势受到市场追捧,单台使用成本较燃油机型节约75%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碳142吨以上。在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项目正以总投资116亿元的庞大体量,规划建设年产5万台新能源挖掘机、装载机、矿用车整机总装工厂,打造一体化矿山、港口、工业园区解决方案的视角再次拉远。位于邹城市白马河畔的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是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首制80米油气加注趸船的成功下水将引领中国江北智慧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场绿色低碳的新能源转型正悄然改变着济宁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澎湃的向“新”动能来自坚实的产业基础。
2月1日上午,宁德时代1.1GW第三批国家大型光伏基地项目暨时代绿能兖州一期250MW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标志着“万亿巨企”宁德时代(山东时代新能源产业基地)北方核心产业项目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这座总规划180GWh的“绿能新城”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60GWh新能源电池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80亿元,税收34亿元,增加产业工人1万人。
围绕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略,我市盯紧动力电池、储能、光伏三大细分产业链条,“一个链条一个小分队”开展招引,市县合力招引上下游企业17家。投资51.8亿元的汶上电子信创新兴产业基地、55亿元的金乡诚宇电解液等一批关键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锂电产业集聚成势。依托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和工程机械行业深厚的产业底蕴与蓬勃向上的绿色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动能,我市初步形成“陆(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水(新能源船舶)空(无人机、航空器)齐备、上(电池材料、设备)中(动力电池制造)下(整机制造)游协同”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算力更“新”
数字沃土培育增长亮点
一列列机柜整齐排布,在肉眼不可见的数据世界,高性能计算服务器群组正以每秒万亿级的速度进行数据处理,偌大的“车间”内只有冷却系统运行的声音和快速闪烁的指示灯……在投资超50亿元的山东华付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现场,首批400P算力服务器已上架调试完成,在不久的未来,这座由智算中心、AI解决方案中心、AI设备生产中心三大板块构成的“算力小镇”将为黄淮海经济带供应更加强劲的数字动能。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算力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还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安车联旗下“蜗牛二手货车”平台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达300余万,在线车源数量突破10万台,年交易额超过60亿元;动脉智能“牲畜体征数据及相关养殖数据”成为全省畜牧行业唯一一件数据知识产权;万合大数据已整合全国4万多家汽修厂,业务范围覆盖3万多个乡镇,把车辆道路救援响应时间压缩到27分钟以内;豆神动漫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服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先进传感系统实时生成演算动画,为工程进度提供直观参考……依托强劲的算力支撑,我市大幅提升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和产业集聚效能,“平台经济”与“数字服务”发展迅猛,不断将“数据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数字”赋能之下,我市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正在重塑发展格局,把不可见的“数据”转化为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能的“倍增器”,不断培育出新质增长点。鲁抗医药全面进行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人员增加不到7%的情况下,制剂产能增加1.6倍、原料产能增加2倍、销售收入增长了158%、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230%,数字化转型成果先后三次被遴选为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案例,获得国家第四批“绿色工厂”称号。
瞄准数字产业化,我市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行动,培强培优机器人和集成电路两条核心产业链,建成山东省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全省的五分之一。聚焦软件产业“名园、名企、名品”培育工程,培育1家省级特色型软件名园、9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和28个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4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梁山县专用车整车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济宁高新区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产业集聚区获批2023年度山东省平台经济产业集聚区、建筑工程用机械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入库培育名单。72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第1位。
2024年,我市将继续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倍增行动,以数字“沃土”为依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释放机制体制改革红利、培育新质生产动能,聚力突破机器人、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条,支持多家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720亿元、增长20%以上。
营商育“新”
高效便捷助力企业成长
“项目从立项建设到完工验收发证,济宁高新区审批部门为企业提供了全流程的精准服务,为项目建设省出了宝贵时间,让企业实现了尽快投产达产。”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是项目建设最后一道流程,向来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一次便捷高效的验收审批,让济宁绎杰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认识到了“数字政务”带来的变化:项目联合验收仅用了8天时间就实现了竣工档案“一码归集”“验登合一”,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优良的营商环境。
2023年济宁高新区入选山东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区节点试点建设名单,全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汇、治、用”工作。截至目前,汇聚数据3.05亿条,编制数据目录658条,治理并开放数据1.09亿条,数据共享率、更新率和开放率均达100%,打造特色数据应用创新案例47个,其中,由山东龙聚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建的数据集中管理平台获得2023年度中国数据共享开放十佳创新案例。
“一网通行”“一码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高效便捷的“数字政务”服务体系不但迅速缩短“政”“企”之间的响应时间、压缩行政成本,更成为助力企业成长、培育新质生产动能的深厚土壤。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推动政务服务模式、机关运行流程、政府治理方式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建设高效数字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搭建“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体系,推进“一网通办、掌上全办”,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科室+数据专员”机制,形成多级联动、高效协同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合力。持续完善审批清单和服务清单,织密线上证明一张网,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突出聚焦“急难愁盼”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内部好用管用、企业群众叫好”的数字化创新成果。不断夯实数字政府的基础底座,深入开展“统云、并网、聚数”攻坚行动,打造一云、一网、一平台,先后汇聚53个部门、68家企业、100亿条数据、20万路视频,数据总量居全省前列。
依托高效“数字政务”体系,我市充分释放机制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对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稀土和碳材料、工业母机、钙钛矿光伏、醇氢汽车等重点新兴产业实施“一企一策”,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未来产业方面,针对全市具备基础优势的先进机器人、遥感智能制造、合成生物技术、新型储能、自动驾驶等19个领域,吸引一批产业链企业进驻,着力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